Wednesday, March 18, 2015

第九課 撒母耳記上 (I Samuel)

撒母耳兩書講述以色列國的建立和大衛王的王室家族的歷史。從信仰的觀點來看歷史。注重掃羅信仰方面的失敗,沒有記載他的政績。注重約櫃的被擄流離。不是客觀但是是真實的歷史,強調個人與神的互動,做後代的教訓與警戒。傳統上稱撒母耳為士師記,撒母耳記,和路得記的作者。


A. 撒母耳, 先知與士師 (第一到七章)


1. 神的呼召(call) (第一到三章)

哈拿和神賜與她的兒子撒母耳,是象徵代表當時以色列國對神敬虔的人,或稱餘民(remnant)。哈拿向神求子。當神回答她的禱告的時候,哈拿實現她的誓言,並命名其子為撒母耳(意指向神祈求1:20)。在哈拿預言的禱告中(2﹕10),是舊約中第一次講到彌賽亞(受膏者)。神呼召使用年輕的撒母耳,讓我們看到神的主權。神可以使用那些願意聽從委身的人。跟哈拿與其子相對照的是祭司兼士師以利及其兩劣子。神不止懲罰那兩劣子,也懲罰以利因為他對他們缺乏管教 (3:13)。那些口頭上說他們認識神,而實際行為與信仰不合的人,是旁觀的不信的人的最大的絆腳石。以利的兩個兒子,使別人藐視給神獻祭物(2﹕17)。


2. 撒母耳委任為士師(commission) (第四到七章)

以利的兩個兒子﹕何弗尼,非尼哈迷信,以為約櫃可以救他們,他們不相信真神。神利用非利士人擊敗以色列人並殺以利之兩子。約櫃被擄,但神展示力量懲罰非利士人(第五章)。其後,因為神的祝福和撒母耳的領導,以色列得到勝利並立起以便以謝幫助之石(7:12)紀念這次的勝仗。


B. 掃羅王的統治, 不遵從即被神棄絕 (第八到十五章)


1. 立王(Selection) (第八到十二章).

百姓要有一位王的動機是不對的。他們要與旁邊的國家一樣,但是神要他們分別出來與外邦國家不同。最後,神應允了他們的要求。神委任撒母耳膏便雅憫人掃羅為以色列的第一位王。這個年輕人剛開始看起來是一個謙虛的而且樂於遵從神的人。在他被立為王(第十章)之後,神幫助他在基列雅比勝過亞捫人,使民眾在吉甲擁戴掃羅為王(十一章)。然後,老年的撒母耳正式退休,他提醒以色列人神的賜福及憐憫,而勉勵他們要敬畏服事神,也答應他們會不斷的為他們禱告(12﹕23)。

2. 棄絕(Rejection) (第十三到第十五章)

後來因為掃羅的自我意志和傲慢而喪失了王位。掃羅自己獻上燔祭,私取祭司的工作(13﹕8-10),是違反神的律法。神藉著撒母耳告訴他,他的王位必不長久。撒母耳告訴他,“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(13﹕14)。”掃羅在對亞瑪利人的戰事中不遵從神,招致撒母耳非常感人的訓斥, “聽命勝於獻祭(15:22)。”掃羅現在是與神隔離,撒母耳預言國家會給一位比你更好的人,掃羅雖然繼續作王一段時間,但是撒母耳不再見他,神也不看重他。


C. 大衛受膏, 流浪, 受苦難 (第十六到三十一章)


1. 牧羊人 (Shepherd)(第十六到十七章)

雖然大衛是被稱呼為為合神心意的人,但那不表示他不會犯罪。在他的晚年,他離開神的旨意。但是,在犯罪之後,他都有真正的悔改。大衛先是一個牧羊人 (第十六到第十七章)。大衛在伯利恆的少年時期(第十六章)和他與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作戰(第十七章),表示出來大衛對神的信心。


2. 僕人 (Servant)(第十八到第十九章)

然後大衛是掃羅王宮廷的官員及軍事指揮官 (第十八到第十九章)。他與掃羅的長子約拿單的友情,表示出來他們高貴不自私的心懷。


3. 逃犯的生活 (Savanger)(第二十到三十一章)

最後大衛成為掃羅王的逃犯 (第二十到三十一章)。掃羅對待大衛的雙重態度有些源於其嫉妒神重用的年輕人。他想要殺害大衛的意圖,使大衛在掃羅王統治的时期成為一位逃犯。大衛的忍耐,可以由他兩次有機會殺掃羅而沒有殺他表現出來(第二十四,二十六章)。撒母耳記上以掃羅及其子在基利波山之役之死作結。掃羅作王四十年(使徒行傳13﹕21),由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,卻以失敗與苦毒做結果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